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6|回复: 0
收起左侧

[经验交流] 【名词解释】文学理论(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 16: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与“文学生产”概念相对应的,是主体对于文学生产的结果——文学作品的消费,既包括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的活动,也包括对文学的物化形态的购买、占有的活动。狭义的文学消费专指精神消费即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或专指对文学作品的物化形态——书籍的物质消费即不包括阅读、欣赏活动而进行的对文学作品的购买、占有的消费现象。

2、期待视域——期待视域(horizon of expectA、tions)是指文学接受前或文学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接受者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文学阅读经验等复杂原因形成的一种固定的阅读文本的结构图式。“期待视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一文中提出的。

3、接受动机——所谓接受动机是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接受动机的不同会极大地影响到接受者期待从文学文本中所获得的信息类型,也即影响到接受者的期待视域。根据接受主体的不同需求,接受动机可以分为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和批评动机等等。

4、文学的期待——所谓文学的期待是指接受者以文学的眼光审视文本产生的对文学文本的艺术形式或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包括对作品的文学性的期待,对作品的文体、表现方法、结构技巧、语言特点、艺术感染力等多方面的期待。与文学文本的三层面相对应,文学的期待可以划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5、预备情绪——“预备情绪”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首先提出来的。预备情绪是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是在文学作品的感受过程中被作品的特殊性质所打动从而激发的一种特殊情绪,它具有审美性、模糊性、期望性的特点。预备情绪的出现,使接受者由现实关注跃进为文学接受,接受者真正的进入文学接受的过程。

6、误读——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将文本中的文字符号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再创造形成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和情感,由于接受者的再创造活动夹杂了个人的生活经历、时代特征等等主观性的因素,所以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和情感都不可能是作者心目中的形象、情感绝对的还原,这种情况就被称之为对文学作品的“误读”。误读又分正误和反误。正误也即“合理误读”,也就是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提出某种富有创建的新解。反误即彻底背离作品,不受作品本身的束缚而完全自由的进行发挥的接受方式。

7、共鸣——“共鸣”是探讨文学接受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概念,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共鸣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指的是接受者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被作品中人物的经历、情感所打动或与作家的思想见解趋同而产生的一种强烈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指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接受者,当他们阅读同一部文学作品时,由于人类情感自身的共通性,也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情绪激动和审美体验。

1、文学批评——主要意指对以文学文本为核心,兼及其它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文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评价认知活动,是一种以理论语言为工具对文学文本的抽象-理性层面和艺术-技术层面进行重新编码的精神性活动。

2、“自发的批评”——源自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原指由公众中那一部分有修养的人和公众的直接代言人来实施的批评。这里指包括普通民众对文学文本的批评这一外延在内的与专业批评相对而存在的一种文学批评。

3、狭义的批评——主要指专业的批评,即专业批评者运用理论语言对文学文本及文学现象与文学思潮等做出的批评。

4、批评理论——即关于批评的理论,它关注的是文本自身的性质,文本与作者的关系及读者的关系及读者的作用,文本与现实的关系,语言的作用和地位等等。即它关注的是批评的形成过程和运作方式,批评本身的特征和价值。

5、批评主体——是处于一定的批评活动之中的掌握着对文学文本的信息进行再编码的理论话语的与客体相对应而存在的主体。

6、批评思维——指文学批评的主体在批评时所采用的思维。从批评家对文学文本进行审视的侧重点来看,文学批评思维可以分为内部聚焦思维和外部放射思维;从批评家对文本接受的方式可以将批评思维分为形象直觉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趋同思维、求异思维;还原思维、系统思维;联合思维、分离思维等等多种类型。

7、内部聚焦思维——指批评家在批评实践中将批评的对象聚焦在文学文本自身内部,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文学文本的内部结构、重音、非重音、音律、肌质以及语义的含混、歧义等

8、外部放射思维——指批评家将文学批评的聚焦点从文学内部向外发散,将其触角延展至广阔的社会、心理等等更为广阔的领域。

9、批评模式——指文学批评对于文学的认知观念和所使用的理论术语、批评方式的差异在文学批评结果上的表现。从文学批评所侧重的角度的不同,可以把文学的批评模式大致划分文本系统、作者系统、读者系统和社会历史系统这四种类型,每一类型下,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具体模式。

10、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第一个产生世界影响的批评模式,胡塞尔现象学和索绪尔的语言学其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象征主义和未来主义则是其得以实现直接的现实土壤。它反对将文学看作是社会时代或作家心理的投影的文学本质论,强调文本的自在内足性。认为作品一旦完成就进入了自身规律的影响之下,而不再与作家的意志、情感有关联。

11、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涌现的社会思潮,在短短的时间内,蔓延到许多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列维-斯特劳斯、福柯等人。结构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世纪初索绪尔关于语言的“共时性有机系统”概念、雅各布森的语言学-诗学研究和由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感知场”概念。结构主义的理论特征有二:首先,一个研究领域里要找出能够不向外面寻求解释说明的规律,能够建立起自己说明自己的结构来。其次,实际找出来的结构要能够形式化,作为公式而做演绎法的应用。结构主义所寻找出来的“结构”则需要具备三个要素:整体性、具有转换规律或法则、自身调整性。

12、耶鲁四人帮——指解构主义在美国得到了有力的回应,在耶鲁大学形成了由著名的由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保罗·德曼和杰弗里·哈特曼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学派。在四人的批评实践的努力之下,解构主义批评在美国掀起一股热潮,之后扩展到整个学术界,深刻的影响了人文学科的发展。

13、精神分析学批评——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对作家主体及文学活动作出批评的一种方式。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认为本我遵循着“快乐原则”,超我则遵循“道德原则”,自我便处在这二者之间的夹缝中。在本我的结构中包含着人类的本能欲望,这种欲望由于受到超我的压抑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于是作家、艺术家就通过艺术的手法将之予以“升华”,这就是文学艺术活动的根本动力。

14、俄狄甫斯情结——俄狄甫斯是古希腊时期的著名神话人物,由于命运的安排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自己的生身母亲为妻。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的“俄狄甫斯”阶段,即儿童的性欲对象指向他的母亲,而仇恨其父亲,俄狄甫斯情结就是这一阶段的这种欲望不能得到满足而形成的一种情结。

15、原型批评——指主要指向是寻觅发现后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原始神话即原型的痕迹的一种文学批评。代表人物有容格、弗莱等。

16、知人论世——这是盂子提出的文学批评主张。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所谓“知人”,就是要研究创作主体,即作家的生活经历、阶级地位、思想状况、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心理气质等精神个性,把这些同作家的创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所谓“论世”,就是要把作品放到特定的时代、社会环境中去,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批评方法、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16、女性主义批评——是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而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它以对女性的生命关注为特点,近来甚至将注视的目光投向了与女性一起属于弱势的生态、残疾人等。女性主义者认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女性气质的形成不是先天的生理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后天的文化强制形成的,认为历史上女性常常被置于男权的阴影中而不能正常地显现自己,所以主张对女性、女性文学甚至历史重新认定。女性主义批评借鉴了各种批评话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不过个别批评者也有着由急于颠覆而带来的偏颇。

17、新历史主义批评——这是与传统历史主义批评相对应的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种批评模式。它关注的是过去和现在“双向”辩证对话,普通人的生活、信札等等历史的细微之处,注重揭示出一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自身的分裂状态。新历史主义批评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但缺少从宏观的整体的文学通史写作,这似乎与其自身已构成了一种“悖论”。

18、后殖民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主要研究的是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新问题,“后”是相对于“殖民批评”而言的。其主要理论取向在于揭示和批判文学文本中帝国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论思想,这种批评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1、模仿说——模仿说是一种历史比较悠久的艺术起源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在西方思想史上,模仿说有两个重要的分支,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诗的起源于模仿,而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另外的一个重要分支认为艺术起源于对“理式”的模仿,其源头即柏拉图的“理式模仿说”。在我国也有相类似的说法。

2、巫术说——巫术发生理论是西方二十世纪在西方流行起来的一种理论,这种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的巫术活动。其中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为文学的巫术起源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他们之后不少西方学者都从巫术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原始艺术。巫术说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指出了艺术的源始时期具有功利实用性,有力的解释了现存的“原始艺术品”的许多谜团。

3、游戏说——这派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说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康德,他认为艺术就类似于游戏,是通过自由而产生的活动。他之后席勒提出了著名的“过剩精力说”,认为艺术是想象力的审美的游戏。后来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发展了席勒的观点,认为人的过剩的精力发泄于无用的自由的模仿活动,就是游戏艺术活动 。游戏说后期的代表人物谷鲁斯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传统游戏说的“无目的”提法,他意识到艺术活动并非纯然无功利,从而回击了那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论调。

4、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这种理论认为文学艺术活动源于人类的物质实践的劳动过程,也即人类的生活活动。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这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从理论的视角确立文艺的劳动起源说的是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他详细地论述了原始艺术的发生问题,原始人的思维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还详细地描述了原始部落音乐活动中的“节奏”和劳动的密切关系。他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实践活动对艺术产生的重要作用,但是他忽视了作为物质实践活动和作为精神活动的文学艺术活动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

5、三一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评论家卡斯特尔维屈罗发表了《亚里士多德〈诗学〉诠释》一文,在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一个完整划一,且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奉为“法则”的“三一律”:“事件中的地点必须不变”、“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地相一致”、“事件的时间不超过十二小时”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内“完成主人公的巨大幸运转变。”

6、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概念来自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作为一次对整个欧洲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文艺思潮运动,则产生于十八世纪,并在十九世纪的前三十年达到高潮。伴随着启蒙主义的浪潮的出现, 18世纪德国的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费希特、谢林等对人的主体性自我的强调,为浪漫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浪漫主义认为只有人类的情感才是艺术表现的核心。与强调自我情感相应,浪漫主义对于想象、幻想的方式也非常重视。另外,浪漫主义文学对大自然和民间文学也很重视。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6.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7.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问题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5.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6.行动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7.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9.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思考问题
1.抒情: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2.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3.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5.声情并茂:将抒情作品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节奏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并将它直接有力地传达出来,这就是声情并茂。
6.情景交融:作家、艺术家借景物描写,写出独特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情景交融就是意境,古代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1.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4.风格构成: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5.风格的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大类。
6.文学的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7.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情趣、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1.文学消费:泛指文学阅读活动。
2.文学传播:泛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准确地说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从而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作品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
3.大众传播媒介:用于大众传播的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
4.文化市场:文化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5.高雅文学:一种典型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
6.大众文学:浅易、通俗、平易、流行、消费性的文学类型。
7.文学接受:以文学文本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使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8.文学欣赏:常有一种意识的、膜拜的、静观的或审美的性质的读者阅读活动。
9.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的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方面吸引、感染、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10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开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与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价值诠释属性: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货品凭兴趣的属性。
12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3.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4.正误与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反误是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6.净化: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派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7.领悟:潜思默想、东西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态与过程。
8.延留:继共鸣、净化和领悟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2.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构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3.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基本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
4.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着重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再真善美基础上又超出了真善因而使“超功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5.心理学批评: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6.语言学批评:运用语言学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批评方法。
7.文化批评:在解读甚至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文化关系的批评。
8.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想标准,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码上添加学姐获取最新考研资讯】

微信号 :18520569495
新浪微博:@汉硕考研院
汉硕考研QQ交流群:10633539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考研院考研论坛,考研院论坛,考研院,一对一考研院专业课辅导,考研院专业课资料蓝宝书,考研院专业课视频课程,考研院专业课集训营 ( 粤ICP备19157446号 )

GMT+8, 2024-5-26 05:23 , Processed in 0.09294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