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7|回复: 0
收起左侧

[经验交流]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 陶渊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7 12: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思想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显赫一时。祖父、父亲也都出仕做过官。但渊明年幼时,家境即已败落。他先后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不高的官职,因抱负不得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世族社会同流合污,便于四十一岁那年弃官而去,从此开始隐居的生活。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决心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陶渊明的伟大还表现在他坚持不懈地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从中悟出民生以勤为先、以衣食为端方能反朴归真的根本道理。更其难得的是,他从躬亲耕稼的实践中,提出了桃花源的理想。这是从当时的封建生产关系中所可能产生出来的小生产者的最高理想。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成就 陶渊明诗歌现存120多首,有多种题材,其中最主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诗。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是他第一个将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他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和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躬耕生活的体验及与农夫邻里的关系;揭示了农村的残破凋敝、自己的生活困顿;表达了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咏怀诗主要表现诗人不同时期的理想、志趣和人生感受,其中既有仕与隐的内心矛盾,又有归隐后的苦闷情怀:既有对时政的关切,又有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既有壮志未酬的失落感,又有对孤贫处境的哀叹;还有对高洁人品的表白,对“桃花源”理想的追求等等。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如组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大约作于解职归田次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回归田园的愉悦。诗人不厌其详地罗列景物,“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黄文焕《陶诗析义》),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摆脱尘俗返回自然这一特定环境中无比欣慰的心情。其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对景物真切的描写,无不饱含着诗人对乡村的亲切依恋之情。语言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他的田园诗还着重抒写了躬耕生活的体验,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写日出而作,带月而归,道狭草长,夕露沾衣的劳动生活和诗人的感受,极为生动逼真。有的则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写饥寒交迫的景况和心理活动极为真切,非亲身经历者不能道。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这种自然平淡的诗风与平静朴素的田园生活的题材、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密切相关。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陶渊明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在前人《咏怀》、《咏史》、《游仙》、《杂诗》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归园田居》五首,《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等。分类更加细致,在每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也较前人更具匠心。 陶渊明在当时并不为诗坛所看重,钟嵘列其为中品,萧统主要赞其人格清高,这是因其文风与当时推崇华丽相悖的缘故。唐以后有所改变,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艺术风格受到他的影响。宋以后,陶渊明才受到普遍推崇,确立了陶渊明一流大家的地位。 第三节 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 陶渊明在辞赋和散文方面也取得了高出时辈的成就,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铺叙了作者脱离官场,欣然归隐田园的乐趣,表达了厌倦仕途生活、不愿与庸俗官僚为伍的高尚情操,其中写归田后的天伦之乐、田园之乐极为生动精彩,情趣盎然,既表现了他恬淡闲适的胸怀,又表现了他独立自尊的人格气质。《桃花源记》是他所开创的田园诗的升华,其中所描写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景象正是对他诗中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的概括。篇中描绘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社会图景,正是人民追求富足、和平、安乐生活的愿望的反映,也是作者用以对抗和批判黑暗现实社会的一个理想社会。文章运用丰富的想象,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将一个虚构的故事写得既扑朔迷离,又十分逼真。无论思想内容或艺术成就,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刘熙载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若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也。”(《艺概》卷一)正道出了陶渊明为文平淡自然而隽永的特点。


陶渊明及其诗文创作—千古隐逸诗人之宗东晋诗坛,玄风炽盛,内容上,“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艺术上,“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直到晋末宋初的陶渊明,才给枯燥沉闷的诗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提高到一个更为淳真、自然的境界。他清高耿介的人格,恬淡玄远的志趣,连同其饮酒诗、田园诗,为后世文人士大夫筑起一个了纯洁、自由的精神家园。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军功起家,任晋朝大司马,在当时被门阀士族讥为“小人”、“奚狗”。祖父、父亲皆曾为官。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早年就爱好自然 ;同时又“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有大济苍生之念。他十九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王朝胜利地阻止了北方前秦的南侵,形势喜人。不久之后,便又呈现出皇室争权、军阀恶斗的政治乱象。陶渊明迟迟没有入仕。后为穷困所迫,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间,断断续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他置身充满篡夺、倾轧的官场,感到“志意多所耻”(《饮酒诗》其十九),便从彭泽令任上毅然弃官归田了。辞彭泽令之后,陶渊明躬耕自资,生活清苦,然因远离官场,复返自然,故亦能自得其乐。后期与之交往者,多为邻里农夫,亦有隐士高人。他与当时隐居庐山附近的周续之、刘程之,合称“浔阳三隐”。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相招结“莲社”,他不顾佛门清规,提出“若许饮则往”。江州刺史王弘前来相邀,他见有酒,“欣然便共饮酌”(《宋书·陶潜传》);檀道济专程来访,馈以粮肉,他却“麾而去之”(《南史·陶潜传》)。任情适性,不慕荣利。元嘉四年(427)秋,陶渊明贫病交加,身体日渐衰弱。九月间他为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自祭文》一篇。十一月病逝。谥曰“靖节先生”。二、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儒家的入世精神  陶渊明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饮酒》其十六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但是他不拘守章句之学,而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济世之怀无法实现,他只好退而躬耕、安贫乐道:“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其二)但他归隐之后,并未忘怀时世,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是他田园诗中一直闪烁着仁爱光辉、生机熠熠的根源所在。道家的自然主义  在腐败污浊的现实面前,陶渊明吸收了不少道家思想。人性观方面,他用道家的“真”对抗现实的“伪”:“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社会观方面,他以道家的“淳”对抗现实的“薄”:“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桃花源诗》)他认为,万物都会按照自然规律生灭变化,因而采取“委运乘化”、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他的归隐,是返朴归真、保持“真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佛教的般若思想  为了摆脱世俗情结的纠缠,除了儒家的安贫乐道的思想力量,陶渊明还借助佛家般若思想,认为一念心寂,万境皆虚,世间诸有,终归空无:“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     从嵇康、阮籍到两晋名士,都在寻找玄学人生观的解决方式,但是都因没有找到化解世俗情结的力量而失败了。 陶渊明用儒家的道德力量、道家的自然主义和佛家的幻化思想,摆脱了世俗的种种纠结,走向物我泯一的人生境界。但是,他也并非能始终坚持这样的人生观,这说明魏晋玄学思想并不具有真正的人生实践性。三、陶渊明的诗歌成就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具精神魅力、个性风格的诗人,其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自然、率真。因其“质性自然”,故而诗歌亦是其一生生活和思想真实、自然的反映。陶诗题材甚多,以田园诗、咏怀诗成就最高。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他的田园诗不是单纯描写田园风物,而是把田园作为与污浊现实相对立的生活天地来描写,贯穿着诗人质朴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人生理想,隐含着对现实批判的锐利锋芒。其中高境,后世田园诗人无可企及。陶渊明的田园诗重在写“意”,这与魏晋玄学“得意忘象”的审美观念不无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他能从寻常的农家生活、田园景象中挖掘出生活的内在美,藉此创造出一个淳朴天真、自然和谐的理想境界。元好问说得好:“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其五等。陶渊明还创作了不少抒写人生感受的咏怀诗。有的表达不慕荣利、甘于淡泊的高洁志趣,如《咏贫士》七首;有的则透露出对时事的关注之情,如《咏荆轲》。在《读山海经》组诗中,他更是“藉荒唐之言,吐忿涌之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四 )。顾炎武曾谓陶渊明:“淡然若忘于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顾亭林《日知录》卷十九《文词欺人》)洵为确论。陶诗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读陶诗,如与诗人促膝相谈。他擅长用浅显古朴的“田家语”和白描手法来传写田园生活的真趣和诗意,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的高妙境界,被后人誉为“平淡之宗”(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陶诗的境界朴茂渊深,衣被后学,对山水田园诗人影响极其深远。  四、陶渊明诗歌选读(1)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题解: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任上八十余日,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终老田园。归隐后不久,约在次年春夏间,他就作了《归园田居》五首,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淳朴,躬耕垄亩的充实快乐。此为第一首,抒发了自己彻底告别官场、复返自然后的愉悦心情。赏析:跳脱尘网,复返自然,欢欣鼓舞,情绪开张。襟怀尽露,写景清新,简笔勾勒,构思精妙。“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东坡尝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惠洪《冷斋夜话》引)“此诗纵横浩荡,汪茫溢满,而元气磅礴。大舍细入,精气入而粗秽除。奄有汉魏,包孕众胜,后来惟杜公有之。韩公较之,犹觉圭角露,其余不足论也。”(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方宅”至“桑树颠”八句以欣欣之笔,欢乐地咏唱着居所附近的美丽风光: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一幅多么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田园景象。这风光之美,经过诗人心灵的点化,带有理想的色彩,和他后来《桃花源记》中所述的世外桃源的光景何其相似乃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完全是陶渊明刚刚回归园田后欣喜之情的外化、诗化。后来贫病交加时,就不再有此种景象了。(2)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题解:这首诗主要描写他躬耕垄亩后的甘苦。但要注意的是,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过生活磨砺的士大夫,他要完全凭借个人的劳动养活一家人,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事实上,这时候,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也确实参加了一些力所能力的劳动,并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甘苦。所以,我们在看待他的“躬耕”时,既不能把他的劳动与普通的农民相提并论,也不要认为他是在做秀。他的田园生活感受中,包含了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而这些在封建社会的其他知识分子身上是几乎看不到的,因而弥足珍贵。    另外,这首诗还隐括了前人的作品——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是杨恽得罪免官后的牢骚之作。陶渊明暗用杨诗,表明其归隐躬耕也是有政治寓意的,即用自己亲自种豆南山的举动,与污浊腐朽的官场社会决绝,洁身自好,自得其乐。赏析:田园生活,苦中有乐;淡墨白描,人景浑融;语言清新,音节和缓;结以高趣,韵味悠远。“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元好问《论诗绝句》)“幽厚之气,有似乐府。储、王田园诗妙处出此。浩然非不近陶,而似不能为此一派,曰清而微逊其朴。”                 (钟惺《古诗归》卷九) (3)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题解: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大约写于诗人归田(405)之后的第十二年。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二十首诗,可以大致看出诗人归田之后的生活、思想的变化过程: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这是其中第五首,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反映了诗人归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怀。赏析:闹中取静,淡泊明志。神游象外,闲逸悠然。出语平淡,言近境远。“心不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篱有菊而采之,采过而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山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明·王士《古学千金谱》)(4)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题解:陶渊明的《杂诗》共有十二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据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此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其基调。此为第二首,写光阴流逝而志业无成的忧愤。赏析:日月飞逝,光阴虚度,恨无知音,志不获骋。触景伤怀,夜不能寐,借酒浇愁,三言悲焉。“‘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二语,妙在‘欲’字、‘劝’字,于寂寞无聊之况,得此闲趣。”            (温汝能《陶诗汇评》卷四)“此篇亦无奇,但白描情景,空明澄澈,气韵清高,非庸俗摩习所及。”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


【码上添加学姐获取最新考研资讯】

微信号 : liufeng940101
新浪微博:@汉硕考研院
汉硕考研QQ交流群:1063353993
咨询电话:131896788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电话 ( 9:00—18:00 ) 18927438622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最新动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